close
常常聽到很多人討論"熱門景點"、"流行"、"人潮"、"夯"...這是個跟上流行的話題,也是大家口耳相傳,針鋒前往朝聖、拍照、到此一遊,但是這些話題是不是會隨著時間變遷而有所改變,看過、路過,卻沒有深深感動過呢?我想記錄一個發自內心的感動與感謝~2015年元月31日(六) 至 2月2日(一)台東池上油菜花海暨巒山森林博物館。這三天的行程需要留給我老了後看了還會感動記錄,所以我想保有最深的回憶。
這次旅遊一如往常般並沒有做功課,總覺得功課是留給親自體會而非到處爬文,這趟旅程原本是在去年2014年9月造訪,但因鳳凰颱風來打擾,因而擦身而過,事隔4個月,再訪 "池上"、初訪 "巒山"。

故事還未開始,對 "博物館" 的第一個聯想會是什麼!?不論國內外,提及博物館的刻版印象、查詢腦內資料庫,傳回的記憶是豪華的建築屋內藏有歷史已久的特定主題文物... ㄟ... 那森林博物館呢?是不是存有各種樹木的來龍去脈故事介紹?頓時,頭頂像是飛過一隻烏鴉,會不會很Low ....

然而,然而,確實故事並不如想像,初探巒山,迎接我們到來的是故事男主角阿力曼老師,阿力曼老師道出這片土地背後內藏一段努力爭取而來的感人故事,九年前某財團看上這片原始森林,這片森林保有最原始的風貌,加上視野遼闊,所以將這片森林視為風水寶地,財團打算收購並計畫將部落上方原始榕樹巨木群買下來蓋靈骨塔、渡假村,但是老師為了保護祖先留下來的森林,也為了搶救這8公頃多珍貴的榕樹巨木群到處籌錢,阿力曼老師不惜一切隻身向銀行借貸700萬買下它,並成立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,透過部落互利共榮機制,開始有計畫的保護珍貴原始的榕樹巨木群,並希望藉由人與大自然的共處學會尊重,這片土地開始有了環境教育、文化重建、族群交流、部落遊學、生態體驗等的互動平台,與老師想處兩日,深深感動老師對於這片土地,付出所有愛與關懷,讓這片森林不受到利益破壞,讓這片森林有了生存空間,能夠呼吸的森林而不是被困在利益與紙醉金迷的銅味裡。
故事從 "會走路的樹" 開始嚕。2009年瘋迷全球的電影 "阿凡達"中納美人土生土長的潘朵拉星球的那片遼闊壯觀的森林場景,在台灣的東部的巒山森林博物館可以親眼目睹
鸞山森林博物館位於台東延平鄉鸞山村,相較於中央山脈系的布農族而言,鸞山部落算是台東海岸山脈裡非常特別的一個布農族聚落。森林博物館沒有路標,也沒有指標入口,進入森林步道也請放輕音量、放輕腳步聲、最好是能關掉手機,完完全全讓我們重新學習,重新找回人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關係,如果可以,試著拋開世俗,感受一下大自然宇宙萬物的神奇力量。
會走路的樹!?真的假的,對於這個名詞多了好多想像空間。車子在路旁停了下來,抱著期待又好奇探索著,會走路的樹在哪兒,樹兒會表演還是有著魔法神奇力量,跟隨老師的步伐穿越小水溝後進入了叢叢樹林,看似普通的山路小徑這是鸞山部落玩耍的兒童樂園,森林遊樂園裡,有著白榕盤根交錯的高掛樹床,他們叫它~阿凡達的故鄉。
走進阿凡達的故鄉,真的像是進入了潘朵拉星球,潘朵拉星球有顆巨大白榕樹,仰頭一望盤根交錯的樹枝像是高掛在天空的樹床,為什麼會稱它為會走路的路呢,鸞山部落裡好幾千棵茂盛的大榕樹,因為氣根的關係,使的榕樹的枝幹會不斷地蔓延生長,久而久之數棵榕樹就逐漸茁壯、蔓延成一大片的森林,順著氣根樹幹延伸看過去,每一棵榕樹就真的好像長腳會走路一般遷移整遍山林,於是為它命名為「Vakvak ka lun」,布農族語為跨步之意,白榕樹頓時像有像人類一般的生命,跨步向前,因此又暱稱為「會走路的樹」,又像生命之樹的無限延伸
一進入森林,立刻感受被巨大榕樹群群包圍而感到震撼,它的茂密、蜿蜒、錯綜複雜讓人看了震驚,隨著交錯樹枝無法正確找到何為母樹,這樣的生命力不斷在延伸。。總愛無限想像的我,這片森林我給了它好多好多角色~它不僅僅是會走路的樹、它是潘朵拉星球、又像是魔戒魔法森林、又像是可以熟睡的高床、又像是兒童的森林遊樂園、又像是躲貓貓的高空迷宮
全站熱搜